消失的古城:探寻成都独特魅力,超越上海研究,领略中国传统城市的多样性
在《失落的古城》中,历史学家王迪深情回忆了成都古城的独特魅力。然而,如今走在成都街头,书中描述的老成都景象却似乎很难找到。古老的街道、传统建筑和城门逐渐消失在历史中。
“说起中国城市,我们常常想到上海。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很多关于通商口岸城市的研究,人们会意识到上海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中国城市,而成都则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 ”如果我们真希望了解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就必须超越对上海的研究,转向对中国传统城市的考察。
与节奏极快的“北上广深”相比,王迪老师感叹,成都依然保留着悠闲的文化。 “很多年轻人可能没有太多积蓄,但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追求自己想做的事。这里有很多书店,还有自发的文艺活动,这种放荡不羁的气质会让这座城市更加热闹。”
本期《这样的城市》,我们将跟随王迪教授城市研究的脚步,漫步在老成都的街头。
——本期嘉宾
王迪 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期主播
澎湃新闻记者 韩 浩
古城的消失意味着人们已经习惯了生活在全新的城市
王迪:首先,《失落的古城》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暗示着过去的城墙和老街区这种物质存在已经基本消失了。虽然一些老街道、老公园和一些古老的设施仍然保留下来,但它们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极其有限。我想通过这本书引发一些思考,探讨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城市是如何在革命运动、城市建设、全球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在我们眼前的。其实,这也是对我市建设过程中某些问题的反思。
本书的写作建立在我之前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来到美国后,我开始关注成都的历史。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写了一篇题为《失落的古城》的博士论文,这也是我在2017年至2019年间为腾讯撰写的一系列文章的基础。这些文章基于学术书籍《街道》 《文化》是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完成的,但由于篇幅限制,很多有趣的材料无法完整呈现。因此,当我在腾讯开设专栏时,我特意将这些材料与以前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历时两年,共写了30篇文章,终于集结成册。
©“街头文化”
后来,当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出重印时,我认为这是纠正第一版遗憾的好机会。因此,我决定认真修改本书,补充和完善内容。
事实上,《失落的古城》这本书的书名反映了我对全球化和商业化进程以及中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我希望通过探索古城的消失,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城市文化遗产。 。
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几乎都是从上海开始的,学术界对上海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在写《街头文化》时,我发现有关中国城市的研究文献中至少有一半是关于上海的。但这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当我们提到“中国城市”时,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上海,这会给学者和普通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上海代表了所有中国城市的特点。
但上海作为近代以来快速发展的城市,并不是中国城市的典型样本,不能代表中国其他许多城市的特点。如果我们真正希望了解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就必须超越上海的研究,而审视中国内陆城市,特别是传统城市。可以说,上海代表了中国的一个层次,而成都则是另一个层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现代化发展存在显着差异。只了解上海而不了解内陆城市,是不可能全面了解中国城市的。
成都地处长江上游,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正如李白所描述的:“蜀道难如登天”。过去,人们从中国东部进入长江上游,要么走长江水道,而古长江上的通航条件极其困难,要么走陆路,即从陕西。川北地区是险峻的剑门关。俗话说:“一人掌管,万夫莫开”。这进一步说明了成都与外界沟通的困难。
位于古蜀道上的剑门关鸟道 ©视觉中国
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城市的发展,与长江上游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水运条件密不可分。成都的发展脉络和特色反映了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
此外,成都的发展得益于著名的都江堰。这条早在先秦时期就修建的水利工程,使整个成都平原得到了稳定的灌溉。可以说,成都平原是中国内陆城市中农业条件最好的。这里的自然环境支撑着水稻等多种经济作物和蔬菜的种植,农业基础也塑造了成都的城市生活方式。
都江堰一景 ©中国科普网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不需要常年辛苦劳作。因此,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生活节奏也相对缓慢。这或许也是成都茶馆众多的原因之一。
此外,长江上游城市的发展与当地的交通状况密切相关。美国学者威廉·斯金纳在研究中将中国的城市体系划分为九个主要区域。这些区域并不是以省份来划分,而是根据交通、贸易、市场、中等城市分布等因素来划分。长江上游是这九个地区中的一个独立地区。
事实上,这一地区从岷江一直延伸到都江堰,再延伸到成都平原。成都作为川西平原的中心城市,周边众多中小城市依托这个中心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贸易网络。在我的第一本书《超越封闭世界》中,我专门计算了该地区城市的辐射力。
长江上游有两个主要商圈,一是成都,二是重庆。这两座城市相互影响,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整个川西平原的格局。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成都古城的特殊地位。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虽然成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成都几乎被彻底摧毁。经过李自成起义和张献忠的战争,到了清初,成都几乎成了废墟。据史料记载,清初有过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当时湖广填四川,大批人从湖北、湖南乃至两广地区迁入,恢复四川的城市建设。
事实上,今天的成都人,或者19世纪或20世纪初的成都人,90%以上的祖先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都和上海很相似,都是移民城市。随着城市的重建,大量移民进入成都,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包括后来的成都话,它并不是源于古代传承,而是清初吸收各地文化的结果。这种文化融合影响了成都的表演艺术,包括轻音、川剧、扬琴等,也影响了成都的饮食文化。
湖广填四川
比如川菜中的辣味,大部分是清代才形成的。辣椒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所以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川菜自古就是辣的。同样,今天常见的茶馆文化也是在清朝时期逐渐形成的。我想了解这些方面对于了解成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代表了中国很多城市,特别是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道路。
这样的城市:历史上,北京曾经是一座消费型城市。新中国后,通过“内部改扩建”模式转变为生产型城市,对古代内城的风貌产生了影响。一些城市选择通过建设新城来建设生产型城市,如洛阳、包头等,其影响力小于内城区。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也经历了生产型城市的转变。成都的模式是什么?与上世纪末以来的房地产政策相比,哪一个时期的城市改造对古城面貌的影响更大?
王迪:你提的问题很好。过去,工业区往往位于老城外。其实,原来的成都并没有那么大,骑自行车从北到南穿越城市并没有花多久的时间。即使在抗战时期,大量企业和教育机构内迁,成都人口最鼎盛时也只有70万左右。
因此,1949年成都开始发展工业后,这些工业区基本上都建在城外。例如,东郊已成为工业区。记得小时候对东郊的印象就是工厂和烟囱。我住在成都东城区的边缘。从我家步行到东风大桥只要5分钟。这是一条分界线。过了东风桥,就到了乡村。当时的东风路,现在叫天府路,通向五桂桥。过了五桂桥,眼前就是一大片田野。进入五桂桥地区,就进入了工业区。也就是说,工业区与老城的联系并不紧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距离,中间有农田。
东郊存储器旧址为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773号 © 东郊存储器管理委员会
正如你所说,当时城市的旧城区并没有被拆除。然而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对成都的城市布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当然,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间,成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就是城墙基本被拆除。然而,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在20世纪60年代,城墙的遗迹仍然随处可见,我们经常在残破的城墙上玩耍。直到1967年或1968年左右,曾经作为成都考试中心、拥有精美传统建筑的皇城才被完全夷为平地。我当时还是个小学生,也被派去参加拆皇城,就是搬砖。但说实话,这些城墙和城楼的消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发生的。
老成都皇城门©网络
真正对老城影响巨大的是小街小巷的大规模拆除。城市里开始了街区改造,拆除了老房子,合并了老街道。重建后,许多昔日的小街小巷已不复存在。这是因为城市重建主要考虑的是交通需求,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进入家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那么,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呢?这个问题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茶馆为例。它们存在于小街小巷,为周边居民服务。居民只需走出家门几步,即可进入茶馆喝茶或买水。
然而,当这些小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大道时,街角的茶馆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些茶馆逐渐搬到了新建筑的内部,特别是建筑的一楼、二楼甚至三楼,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茶馆。如今在成都,这种茶馆或许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其地方特色却越来越弱,与广东、苏州等地的茶馆没有太大区别。与过去熙熙攘攘的茶馆完全不同,一开门就可以把桌椅摆在街上。
成都茶馆 ©视觉中国
这种城市重建不仅影响了小企业,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当我写第一本书时,我探索了茶馆文化如何成为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空间,但随着城市的重建,这个社区消失了。
我们不仅看到城市面貌的变化,事实上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失落的古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座全新的城市里。
中国“光彩之城”,创新需要衡量
这样的城市:王迪先生在《中国城市内部》一书中讨论了城市发展的一些概念,其中包括勒·柯布西耶最著名的“光辉城市”概念,它是以快速道路和大规模城市为基础的发展。以城市空间规模为特征。本世纪初,当大家来到美国留学时,包括成都在内的许多中国城市似乎正在向“光辉城市”迈进。当您到达美国时,您对城市的观察是什么样的?您认为其城市规划值得中国效仿吗?
王迪:来到美国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速的生活节奏。由于美国是一个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家,生活需求很少能在步行范围内得到满足,所以我深刻地理解了美国私家车的必要性。在高速的城市生活中,美国大城市的发展基本遵循“辉煌城市”的理念,即柯布西耶提出的以大道和高层建筑为主体的思想。建筑不仅要宏伟,而且要有创新。特色和独特性,但这些设计不一定与当地文化和传统有关。
©勒·柯布西耶,《光辉之城》
后来我观察到,中国的城市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基本上是沿着柯布西耶的思路发展的,追求建筑高大,注重美观,强调城市的快速交通能力。 ,导致城市通勤条件日益恶化,令人遗憾。
简·雅各布斯早在她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就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强调城市更新要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进行。然而,雅各布斯的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城市建设影响甚微。
如果我们早点想到,是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得拆掉呢?城市现代化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必然与老建筑的保护产生尖锐冲突吗?这些问题当时并未得到充分探讨。
© Jane Jacobs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以惠州市为例,原本要拆除的一栋老建筑被美国一家建筑博物馆购买并整体搬迁。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拆开、包装好,然后运到美国重新组装。然而,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多的老建筑彻底消失了。我们必须认识到,古城,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它的街区布局等,都是城市遗产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对此重视不够。
这样的城市:确实,这也是成都给人古老感觉的原因之一。就像成都的春熙路一带,虽然周围可能建起了大型商场,但还是保留了很多小街道。虽然这些街道的布局与以前相似,但细节上却发生了一些变化。
王迪:我觉得真正应该保留的是整个历史区域,而不是一些零散的区域,更像是城市废墟。当然,目前成都的规划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目前的做法是尽可能对原有的建筑进行改善,比如修缮房屋、更新设施,并与新的商业元素相结合,同时保留原有的城市布局。柱子和砖墙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座古建筑而不是新建筑。在这方面,成都近年来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比之下,北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交通拥堵严重。以纽约为例,第一大道、第二大道、第五大道等主干道之间有许多小巷。这些小巷通常是单向街道,只能容纳一辆车,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一样。如今,北京只有主干道,缺乏这些疏导交通的毛细血管。没有这些小街小巷来疏导车辆,所有车辆只能集中在主干道上。这显然是城市规划的失败。
宽容、休闲的城市有吸引力
这样的城市:茶馆是成都公共空间的典型例子。近代以来上海的公共空间发生了很多变化。您认为观察的角度应该在哪些方面比较合适?
王迪:说到上海,我觉得酒吧、咖啡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民国时期,上海确实有100多家茶馆,但考虑到上海的面积,这个数量其实并不多。相比之下,成都只有450万人口时,茶馆数量就达到600至700家。因此,茶馆从未成为上海的主流公共空间。
如果我们观察上海,我们会发现民国时期的小说和当时的报纸,如《申报》、《良友》等,对咖啡馆和酒吧的描述较多,这显然与生活方式有关。当成都还处于传统手工业阶段时,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在上海设立公司、银行和各类机构,因此必然需要咖啡馆、酒吧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这些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旨在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这些公共空间的发展与整个上海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通常去咖啡店是出于某种目的,例如讨论业务或会见朋友,并且我们不会整天呆在那里。这和成都人从早到晚在茶馆喝酒,看完戏才回家的情况完全不同。成都的茶馆更符合传统的生活节奏——一种缓慢、悠闲、不需要太多钱的方式。你可以在茶馆里买一杯茶,坐上一整天,不用花任何额外的钱。虽然酒吧晚上可能会营业很长时间,但这种体验与喝茶不同。长期饮酒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
公共空间设施的发展与城市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而不是人类规划的结果。坦白说,我们现在的城市概念几乎都是规划概念。在建设新区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规划超市、餐馆、服装店等的选址。但是,过去上海、成都都不是通过规划来开发的。相反,它们自然地逐渐形成并填充在各个城市地区。设施。
所以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在现代城市,我们一定不能过度规划,给自然增长留下空间。否则,你会发现规划完成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设施,规划的内容也可能不是市民真正需要的。
这样的城市:成都现在被誉为文化高地,拥有也力书、一维书店、百业等独立书店和空间,以及众多的文化艺术活动。成都为何能在“北上广”之外的中国城市“第四城”争夺战中打出独特的文化牌?
野梨树书店
2023读书日活动©小红书截图
王迪: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政府或其他机构刻意策划的结果。
每次参加独立书店的活动,包括读书俱乐部和文化沙龙,我都能感受到这些年轻人和读者的求知欲,以及他们对公共生活的渴望。
之前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提到上海被认为比较布尔乔亚(小资产阶级),但缺乏波西米亚(自由奔放)的气质。在这方面,我认为成都做得很好。成都的很多年轻人可能没有太多积蓄,但他们在那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追求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波西米亚气质让这座城市更加热闹。
我想这种氛围绝对是任何一个城市规划者、成都领导都没有预见到的。伟大的事情往往会自然发生。当你走进一座城市,你就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和欢迎。成都就有这样的魅力。虽然它也有它的问题,但它可以帮助很多年轻人找到归属感。更不用说成都的美食了。在那些苍蝇馆子里,只需要花十几二十块钱就可以吃得很满意。来到这里之后,很多人也会发现饮食文化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它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活力。
每当我去一个城市时,我都会观察到,如果一个城市都是整齐划一的,连招牌都不能乱放,那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而一个包容、随意、没有压迫的城市一定会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城市应该需要浪漫的气质。
——制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