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蔬菜节:正月初七必吃七样羹,寓意吉祥
正月初七是潮汕人的蔬菜节
正月初七,潮汕人要过蔬菜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会去市场买七种蔬菜,煮一大锅七种汤给家人吃。民谣是这样唱的:
七种汤,
七种汤,
成年人吃了就会变年轻(更年轻),
奴隶(孩子)吃了花蕾就变红了(脸色变得红润),
美丽的女士吃得像扔花一样。
七汤习俗源远流长
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俗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梁宗茂所著《荆楚年记》记载,南北朝时期河南中州的风俗是:“正月初七为人日,七日为人日”。各种蔬菜都用来做汤。”由于潮汕人的祖先大多来自河南,这种“七种汤”的食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改变。
大芥菜
芥菜
羽衣甘蓝
这七种蔬菜中哪一种在书中没有记载,而且潮汕不同地方使用的品种也略有不同,但含义无非是吉祥平安的谐音意义。其中芹菜象征勤奋,洋葱使人聪明,大蒜使人善于计划,韭菜使人幸福长久。汕头市区最常用的有以下七种:大芥菜、后河、芹菜、青蒜、春菜(芥菜的一种)、韭菜、羽衣甘蓝(意为“新(芹菜)”)春发(大蒜)带来财气(大菜),岁月长(韭菜)聚大家(羽衣甘蓝)。
几年前,我协助当地一家电视台制作了一个关于七种汤的节目。主要问题之一是七种汤怎样做才好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羹”字说起。
现代人对“汤”的理解大多是片面的。有人说它是“肉汁多”,有人说它是“五味浓汤”——小时候,我读过王力先生的《古汉语》,里面就是这么说的。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古代,唯一能得到的食物就是“烤”,即烤猎物;陶器发明后,出现了古书所说的“大汤”,即“多汁的肉”;后来彭祖又发明了“雉鸡汤”,史书上说他“作汤献尧”。此时,因已用“盐梅”等五味汤,《说文》解释:“汤乃五味之和”。
《礼记·内则》里还有一句话:“汤,自王侯下至百姓,皆同”。唐初孔颖达评价:“食指米,以汤米为主食,故诸侯以下无分”。即无论贫贱,以汤为主,配以米饭为主食。也就是说,古代的“汤食”应该相当于现代的“菜饭”。
同样,古代的“汤”多指热水、开水。汤字直到元代以后才具有菜汤的意思,所以汤不能称为“浓汤”。其实,“汤”的正确定义应该是“用肉、蔬菜、米、面等煮成的稀糊状食物”。汤的本质特征是它是一种稀糊状的菜肴,可以下饭。
由于潮汕话固化了很多古代汉语词汇,潮汕人对汤的理解仍然保留着古意。潮州菜中,除了七种汤外,还有一种叫“锅锅菜”。烹调方法仍沿用古法,即把主料切碎,与汤一起煮,再用粉勾芡。调成稀糊状。
唐代有两位重要人物被贬潮州,两人都在中国菜汤史上赫赫有名。首先是唐宋八大家中排名第一的韩愈。他在《山石》中写道:“我铺床,拂席,置汤饭,稀饭足以充饥。”诗中的“饭汤”二字,在汉唐时期,与“根食”含义相近,均泛指日常膳食。
另一位是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李德裕是古代著名的美食家。他在茶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他创制了“李公汤”,以玉石、珍珠、雄黄、朱砂、贝壳等为原料熬制而成。每杯汤要3万元。史书上说,他被贬潮州时,不小心把一些随身物品掉进了汉江里一个叫鳄鱼滩的地方。他想让昆仑奴下去打捞,但昆仑奴看到成群的鳄鱼,不敢下去。
枸杞蔬菜
回到七种汤。但不管用哪七种蔬菜,如果都放进锅里煮,那七种汤的味道肯定不好。不同种类的蔬菜需要不同的烹饪方法和时间。如果选择的蔬菜有韭菜、芹菜等,则不宜煮久,否则会变黄、变味。我做了七种汤,做法极其简单:选大白菜、春菜、卷心菜、芥蓝头、粗蒜、青蒜和水嘴。做法是提前煮一锅猪皮、猪蹄高汤,然后加入蔬菜,加入春菜、白菜、芥兰头、浓蒜,最后加入青蒜和泡好的发菜调味即可。这样,一道美味又健康的蔬菜汤就做好了。
您可以点击屏幕右上角的“...”与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