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会议中心推出情景故事会,厨师长等一线员工讲述职业奋斗故事
2022年5月,北京大学会议中心推出“新时代奋斗故事会”(以下简称“情景故事会”)。崔江生等10名一线员工从幕后走上台,在各自的工作场景中为同学们演讲。讲述自己职业奋斗的故事——中关新园地下仓库采购员张明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品类的采购方法;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会场服务员陈晶晶与学生们一起体验摆放桌面物品等工作;在绍园7号楼二楼的绍园厅,餐厅服务员陶柳玲讲述,为了练习端盘子的技巧,我必须把手臂练到抬不起来的程度……
“大多数物流工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是‘没有平台的老师’,承担着服务和教育的双重角色。”北京大学综合部主任张胜群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2021年底,北大会议中心从近千名员工中评选出30名代表,将他们的职业成长故事编成《劳动最光荣——燕园奋斗者的故事》一书,并从中选出10名作为情景故事讲述者、《劳动教育实践》MOOC主讲人,“这是北大新世纪第一本专门面向普通劳动者出版的图书,也是后勤部门发起的第一个纳入本科生的MOOC项目。教学改革。” 。
在中关新园地下仓库,物资采购负责人张明月向同学们讲解采购的专业性。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供图
刚到北大的时候,我心里是不愿意的。
2002年3月26日,18岁的陶六玲在乘坐硬座火车36个小时、行程3000多公里后,抵达北京大学邵园2号楼,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习。
“这和预想的太不一样了。”在邵园七号楼二楼的邵院厅,身穿黑色工作服、化着淡妆的陶柳玲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初到北大的不舍。
她实习的第一站是家政部,主要负责留学生公寓的清洁工作。上班第一天,我看着同龄的同学在房间里认真学习,而我穿着灰色的工作服,蹲在地上清理垃圾篓,心里百感交集。没过多久,她就被分配到了餐饮部的服务员岗位。她自嘲“只是个盘子服务员”。
“这是体力活,穿高跟鞋要能快速稳定地端菜。我一开始练习搬砖,后来改到盖杯子、盖汤碗,经常练到胳膊抬不起来。” ”。陶六玲邀请学生们体验了上菜的要领和折花、插花的技巧。
工作心态的转变源于一次特殊的服务经历。 2002年12月3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陪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陶柳玲被选为贵宾室和主席台的服务人员。活动当天,她以冷静的态度站在两国元首身后提供场地服务。
“当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自己的时候,我兴奋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服务员也能做出大事。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任何工作。”此后,陶六玲下定决心要练习中餐摆设。 、插花和酒店英语口语等业务技能,让他从一名普通服务人员逐渐成长为接待贵宾的骨干员工,并在北京市首届业务技能大赛中荣获“餐厅服务技师”称号。
34岁的王跃亭刚到北大时,也很“不情愿”。
“我们坐在一楼大厅,冬天很冷,我们在那里呆了一整天。后来我们搬到二楼,就是刚才学生们进来的地方。我一直说,‘老师您好,请问您有预约吗?”在邵园2号楼507室,王月婷为北大学生开启了她的第一堂劳动思想政治课。
她向学生回忆,自己背着父母把高考选择改成了航空服务。原本想着毕业后穿着鲜艳的制服飞翔在蓝天白云上,结果却在餐厅里当了服务员。事业的落差一度让她感到迷茫。
“既然来了,就好好照顾吧。我看着进进出出的老师和学生孜孜不倦地从书本上吸收知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我震惊。与其自我贬低,不如努力前进。”怪别人!”受到北大浓厚学习氛围的感染,她通过学习获得了职业发展——2013年,她从引座员岗位调到餐饮部文员岗位,并参加北大第十一民校学习政治、经济、管理等课程; 2014年,他成功申请成为会议中心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
张兴辉较早来到韶源工作。 1997年6月,初中文凭的他进入韶园客房部担任服务员,与另外两名同事一起负责8号楼二楼24间客房的清洁工作。
“客房保洁主要是扫地、倒垃圾、铺床,铺床也是一项体力活。”在韶园9号楼618室,他向信息管理系2022级硕士生展示了扔床单的绝活。他将干净的床单正面朝上拉伸,抓住床单近端的两个边缘,将其抬起并用力压下。床单发出清脆的声音,平落在床垫上。
他承认自己曾经感到自卑,因为“男孩子铺床会很丢面子”。不过,由于他臂力强劲,他总能快速顺利地把床单扔出去。他得到了同事、居民、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并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观念。 “职业没有高低之分,舒服、开心最重要。”
在北大后勤部工作的25年里,张星辉除了客房服务员外,还做过服务员、保安。 2020年,他作为党突击队成员,协助做好新校区1号楼700余名师生的后勤保障工作。
国际交流中心场馆服务人员陈晶晶邀请同学们体验将物品放置在桌面上。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供图
“我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每隔1-2个小时就忙碌起来。我会去大楼检查一下窗户是否稳固,床边的护栏和梯子是否松动。每天早上新生聚集的时候,我都会去楼下检查一下。”站在大厅里和他们一起闲逛,他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找到我。”张星辉与同学们欢聚一堂,继续讲述自己的职业成长故事,“我通过成人高考获得了大学学历,2019年我还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
“在现场,很多同学都很感动,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岗位的体验,感受到了这些普通体力劳动者的艰辛和伟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生宋宇豪、季思岑告诉记者,2022年初,他们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参与了《劳动是》一书的采访、写作和情景故事会的拍摄过程。校党委书记郝平亲自作序的《最光荣》,“我以前只采访过老师和学生,这是我第一次深入后勤一线采访服务人员。我们。”劳动者不仅是一次职业实践,更是一次劳动思想政治课的历练。”
北大对工人的重视可以追溯到1918年创办的民办学校,又称“校园夜班”。时任校长蔡元培本着“劳动神圣、人人平等”的宗旨,邀请傅斯年等学术大师给北大职工讲学。
“这种形式的劳动思政课不仅传承了‘劳动神圣’精神,增加了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也是新时代劳动思政课的创新探索。”张胜群坦言,他1983年到北京大学读书,至今已经40年了。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逐渐关注、熟悉、了解校园里的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园普通职工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
在绍园西餐厅,厨师崔江生教学生如何雕刻食材。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供图
“无论做什么,都要达到北大的水平。”
与陶六龄等人的不情愿相比,崔江生来到北大更像是经过苦心准备后如愿以偿。
烧园西餐厅作为北京大学的特色餐厅,深受师生的喜爱。
2022年5月2日,在西餐厅一楼,崔江生戴着白色厨师帽,身穿黑色厨师服,为历史系学生上了一堂难忘的毕业课。
“14名考官,84道备餐,一小时的提问……从原材料的选择到菜肴的产地,从各国的饮食习俗到厨房管理经验,从投诉处理到餐厅管理,全程面试也给了我同样的感觉,北大做厨师很难,现在教北大学生就更难了。”自称典型打工仔的崔江生有些紧张地向同学回忆起2014年他应聘绍园西餐厅主厨一职时的情景。
如他所愿加入公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荒清理”。当时,西餐厅处于刚刚装修好的半工地,地板上满是灰尘和装修垃圾。崔江生带领新组建的厨房团队进行清洁、设计厨房布局、制定设备和材料计划。直至2015年12月24日,绍园西餐厅首次向师生敞开大门,成功接待了150名燕京学堂留学生。
2021年,烧园餐厅美食节正式启动。从4月的“俄罗斯美食节”到10月的“披萨品尝”,再到11月的丝路美食博览会,崔江生研发了伊朗炸三角、意大利红茶意式奶冻、食材雕刻的比萨斜塔、骆驼等吸引了众多师生打卡。
9年来,崔江生多次代表邵园参加校外比赛。 2021年,他以一道“海鲜卷”美食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西厨冠军。面对学生们的好奇,他详细讲解了制作过程:以虾肉为主体,塞入金枪鱼、鲷鱼,裹上竹炭粉,用黄、绿瓜编成网,将海鲜卷包裹起来。 。热量是最关键的。 ,蒸10分钟最好。摆盘和配菜的选择也很有讲究……
和崔江生一样,吴俊林也是一名厨师,在几十平米的厨房里工作。 2016年10月,他从家乡安徽芜湖来到北大应聘绍园中餐厅主厨一职。
与西餐厅相比,中餐厅的烟火气更多。每到吃饭时间,打印机一一吐出订单,厨房里的八个炉灶全部打开。西湖醋鱼、越南牛肉块等名菜很快就摆上了师生们的餐桌。
由于常年靠着勺子,吴君林的左手比右手有力得多。但为了保持菜肴的味道和受欢迎程度,中餐馆仍然很少使用切片机、切丝机等成品加工设备。厨师们自己更换刀具并加工食材。
“出锅前在锅边喷上生抽,酱油味就出来了,喷到锅里就只有咸味和鲜味了。” 2019年,吴俊林担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估员,在与学生王小鲁交流时,杜一鸣时承认自己是一个“无聊”的人。工作之余,他的爱好是看各种美食、制作短视频。 “食物就是你的性格,厨师三天不练,又会变成新的。”
同样来自安徽的辛盘山已经在北京大学工作了24年。 1999年,18岁的他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
“任务结束后,我在《新闻联播》的镜头闪光中看到了自己,激动得跳了起来。” 2023年4月26日下午2点,在北大百年讲堂礼堂讲台后,辛尚善向20多名本科生讲述了1999年6月29日迎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车队的故事。当时我在北大西门站岗,心里非常紧张,非常害怕犯错。”
“辛老师分享的时候说,‘无论做什么,一定要达到北大的水平。’”这让我感触很大,面对学习困难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我们都应该不畏困难,脚踏实地地前进。”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杨伯谦告诉记者,作为大一新生,他对这种互动交流紧密的劳动思政课比较感兴趣。 “这堂课让我们关注到一直为我们默默服务的员工,真正感受到普通工人奋斗的力量。”
从一名保安成长为百年讲堂的舞台技术总监,辛彭山在讲堂礼堂向学生们演示舞台灯光控制。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供图
据会议中心主任胡新龙介绍,会议中心设有对外交流中心、百年报告厅、韶园、中关新园四个管理部门。他们负责学校对外接待、组织会议和学术交流、服务师生住宿、开展文化活动等。活动和一系列任务。
“平凡的职业故事是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最有情感的教材。”胡新龙告诉记者,以往的物流劳动教育形式过于机械、僵化,很难让学生对劳动有生动、持续的认识。为此,会议中心一方面利用学生记者面对面采访一线工作人员,并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整理成册;另一方面,策划情景故事会,让崔江生等工人作为主讲人近距离向学生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让他们体会到体力劳动者的拼搏精神。为了进一步扩大劳动思想政治课的覆盖面,会议中心还邀请劳动者在镜头前录制慕课,“真正像老师一样教学生”。
“找到职业生涯中被需要的感觉”
邵园保卫处张星辉指导学生整理客房床铺。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供图
“对于服务来说,100减1等于0。这方面的知识没有教材,只能在实践中试错、总结,做到在客人提出要求之前就服务好。”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场馆部主任陈静与2021级医学预科生体验摆放餐桌物品等现场会议服务工作。
“你可能认为会场服务就是摆椅子、倒水,这并不难。但每次会议结束前,我都非常紧张。”她举了一个例子,在例会开始之前,她需要和组织者交谈。确认桌椅的布局以及背板上的文字、桌卡等物品,就连杯子的摆放位置也需要模拟练习几十次——将杯子手柄放在右侧45度;提前10-15分钟倒水,避免水温过高;打开杯盖时请直立,防止水滴滴到会议文件上...
20年来,陈静静见证了对外交流中心的发展,从一名基层服务人员成长为保障重大会议活动的骨干员工。
郝俊明今年57岁,从事报告厅保洁工作30年。在与学生交流时,他说得最多的词就是“勤奋”、“努力”。
“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清洁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只要我做好工作,我就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农村出身的郝俊明有着最朴素的工作态度。
工作日,他总是第一个到岗,打扫周围环境。下班前,他总是再次检查卫生。如果下大雨,他就会卷起裤脚,穿上拖鞋,弯腰仔细地清理台阶上的积水。疫情期间,防疫消毒任务艰巨,但他坚持工作在一线,保持门把手、水龙头、开关面板、洗手盆等一尘不染。
“当了三十年的清洁工,你厌倦了吗?”
面对同学们的疑问,郝俊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做起来很有趣,现在的保洁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大脑,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我要多学习。”
如今,郝俊明已是报告厅管理部运行保障室主任,但他不忘回馈家乡,自费为村里购买音响和书籍,鼓励更多的孩子走出去。下乡,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在北大校园里,这样的工人还有很多——九年来,中关新园的保安郭泽宁,中专毕业,日复一日地穿着深色制服、戴着帽子巡逻路过。车辆和访客,并照顾深夜生病的人。学生,还救了一只爬树的流浪猫;就在大雨即将灌进电箱时,保安邵华冒着生命危险涉水闯门,切断了电源。那些年,还需要煤炭取暖的时候,司炉李刚在寒冷的冬日早晨,拿着一把长长的钢钻。翻动炉膛里的煤层,为还在熟睡的师生们送去温暖……
“他们的职业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内涵。对于学生尤其是即将步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身边人的奋斗故事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观。” ”对于规划劳动思想政治课的初衷,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秘书长董志勇表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联动探索劳动思想政治课新模式。